第四百三十九章 灵道之问 (第1/2页)
对方突然从闲话一下转进到了正题,让李启些微有些没转过弯来,但他立刻就意识到了,之前的那些故事,都只是铺垫而已。
灵道,归根结底是遇到了和当初李启一样的难题。
王惇则继续说道:「极北妖族们生活在苦寒之地,常年无法得到足够的物质生活,所以在那里,他们度过冬季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聚集在一起,听族中长者讲道,这也让他们发展出了不在乎物质享受,更注重精神享受的特质。」
「但是,在第一次脱离肉体之后,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精神虽然可以自我存在,却无法进行感知,准确的说……精神只能自我感知,李启你听得懂吧?」王惇看着李启,如此问道。
「当然听得懂,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。」李启笑笑。
这确实是个问题,精神是只能自我感知,自我存在,却无法确认别的心灵存在的,这也是魔道诞生的基础。
魔道专注于自我感知,自我存在,以至于完全忽略其他精神实体的存在,这才造成了魔道总是做出无比荒唐之事的缘故,因为他们不在乎别的精神的感受。
这一切,都只是因为心灵只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,而不具备外界感知的能力,只有物质才具备外界感知的能力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直觉式的感知到自己是有心灵体验的。
但是,当自我去看其他人的时候,就好比李启看王惇,李启只能看到王惇的身体,在物质上确认对方的存在,却没法感受王惇的内心体验,无法确认王惇的心灵存在。
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感知的不对称性,是精神的本质属性之一。
昔日,道门南华真人,就曾经发现了这点,所以有了‘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,的论断,又有了‘庄周梦蝶,还是蝶梦庄周?,的疑问。
【话说,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,@
根结底是遵循逻辑的,哪怕逻辑本身并不完备也一样。
看李启理解这点,王惇便继续解释:「所以,这就很简单了,如果逻辑能够和现实产生映射,那么只需要理解逻辑,然后映射到现实,即可理解现实物质世界的本质,这就道则读取器,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灵道认为,道就是逻辑,逻辑就是道。」
「如果世界依照着逻辑而运行,譬如因果律的存在,那么逻辑毫无疑问就是先验的,具备指导性的,那么这样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道,又有什么能被称之为道呢?」
「如果这样的东西可以被称之为道,那么那就必然符合逻辑的规则,只要通过逻辑的验证与沟通,自然可以实现对他人心灵的观测,以确定他心的存在,不是吗?」
王惇如此说道。
李启则陷入沉思。
思索了一会,他恍然大悟,然后击掌欢呼!
原来如此!
真是妙,妙极啊!
道则,可以类比成语言。
一种语言它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规则才能被人看懂,如果是一种所谓的私人语言,也就是纯粹的主观感受,它没有任何规则的话,你自己过段时间都看不懂,所以这种东西是无法理解,也无法交流的。
而一旦语言具有规则,那么这种规则就必须是公共性的,它只要能被你自己看懂,它原则上就能被别人看懂,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私人语言。
通过这一种反证法,即可证明,所谓的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,不可能存在一种原则上只能我自己知道,但别人不可能知道的语言。
也就是说,不可能存在只有我能理解,别人不能理解的‘道,。
当我们用语言,或者别的什么东西,比如数学和道则,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,它必须是遵守一种语言规则的,它肯定是具有公共性的,它能够被别人看懂听懂,否则,不能够被别人看懂听懂的语言,自己也搞不懂。
这种语言,或者道则沟通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反映了我们内心隐秘的观念,而在于,它是一种活动、一种实践,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。….
这种道则沟通,就是一种行为的展现,我们使用语言来报告、来描述,语言总是一种行动的展现,是一种活动、一种实践。
而所有的活动与实践,都是要落到实处的,是不容怀疑的。
所以,质疑其他人的心灵是否存在,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认识的对象,或者理论化的对象。
进行这种质疑是没有意义的。
举例而言,你抛出他人其实没有心灵这种怀疑论的论调,那么你是指望谁来听这个怀疑论的言论呢?
你说其他人可能没有心灵,都是傀儡木偶,或者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映射,那么你对其他人问出这个问题,你是指望这些傀儡木偶来听,来对你解释,是吗?
如果你是这么指望的,那你是否就已经主观的认为其他人具备解答和思考的能力了呢?
或者,站在其他人的角度,你是一个不一定有心灵的傀儡木偶,那么对我而言,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傀儡木偶抛出来的,一个傀儡木偶说我们是傀儡木偶?
所以,这不值得理会。
这样的怀疑论调,将使得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没有意义了。
所以,我们可以通过‘语言,或者说,道则,来相信他者,并且利用他者来为这个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提供保障,尽管他者内心的不可通达性是不可取消的,但一个绝对的先验自我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全部,因为通过道则的逻辑性,已经反证了出来的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